都市環境
一、都市綠環境的分類
•基地環境特性分類
人工地盤:屋頂、壁面、室內綠化等。
自然地盤:公園、綠帶、坡地、藍帶等。
•用途與機能分類
休閒:各種公園、屋頂花園、自行車道、步道等。
防災:防災公園、隔離綠帶、避難路徑等。
環境保全:屋頂綠化、壁面綠化、保安林帶、藍帶、隔離綠帶等。
二、樹木的配置與空間構成
•植物生長特性
基地特性、造型、樹種特性
•樹木、建築物與街道
與建築物的距離、與道路的關連性、光線與美學、交通安全
•樹木配置與空間構成
水平圍籬、垂直圍蔽、形式安排、樹木間距
•樹木成長速度與成樹大小
•大型公園樹木配置
尺寸及特性、設計目的、傳達設計
三、選種程序
1.基地樹種選取原則
•因應基地性質、需求不同而調整樹種選取原則。
例如都市環保公園的樹種選擇原則,即為以下八點:
(1)切合當地森林植被所展現的客觀規律。
(2)以鄉土樹種為主。
(3)以喬木為主,需注意喬木、灌木的結合。
(4)落葉樹與常綠樹相搭配。
(5)速生樹與長壽樹兼顧發展。
(6)高大濃密與美化、香化結合。
(7)兼顧多種機能。
(8)符合地方傳統愛好。
•掌握基地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景觀條件。
•確立植栽目的:檢討植栽機能、型態與位置。
2.綠化樹種分類
•基調樹種:所在地區的象徵性或代表性樹種。大多是當地的風土樹種,或已經長期馴化,能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代表樹種。約選取5~12種。
•骨幹樹種:基調樹種中的特殊優秀樹種。品種可少,但株數宜多。可統一全區綠化風格,避免因品種多樣而產生雜亂的印象。約精選1~4種。
•一般樹種:基調樹種及骨幹樹種以外的大量樹種,越豐富越好。建議選擇百種以上。
3.樹種評估方法
根據自然環境、植物特性、人文環境、管理維護等條件評估篩選適合樹種。
4.樹種選擇步驟
•綠化現況調查
•重要開花喬、灌木的花期延續情形
•重要馨香喬、灌木花期及香質情形
•重要樹木生長情況調查
•稀有老樹調查
四、技術條件
•地下部份
根部空間、土壤、水份、灌溉、排水、通氣性、土壤混合物
•地表面
鋪面、架高鋪面、無鋪設地面
•地面上的部份
樹幹、樹冠層
•設置、種植技術
斜坡上的植栽、構造物上的植栽、室內的植栽
•種植之後
灌溉、支撐、施肥樹幹保護、修枝、地下的公共設施
人工地盤特殊綠化空間
一、特殊綠化的功效
•防火防熱、改善物理條件、生理心理效果、經濟效果、改善環境。
二、綠化空間分類
•屋頂、壁面、室內。
•無自然地盤、少自然降水、無自然日照。
三、綠化技術
•土壤載重、基盤構造、灌溉保水、針對空間特性選擇植物、支柱與保護。
四、植物選擇要點:
•屋頂:1.選擇適宜當地氣候風土的植物。
2.耐乾旱、強風的植物,低維護管理者。
3.成長快速的喬木與深根樹木在移植及管理上較費工。
4.水泥地面劣化的場所不要選擇根的破壞力強的植物。
•壁面:1.選擇適宜當地氣候風土的植物。
2.依據綠化條件(支架有無、攀緣、下垂等)選用適合的植物。
3.一般採用蔓性植物。
4.壁面植栽容器及嵌板式等特別設計者,可採用中低灌木。
•室內:1.選擇適合室內照度、溫度條件的植物。
2.一般的觀葉植物、熱帶及亞熱帶性植物所需管理較少。
3.採用溫帶或寒帶植物時,宜選擇經馴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