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鳥、誘蝶植物

 

一、賞鳥區的植栽設計

(一)鳥類生存環境

大棲息地:各種鳥類所屬的不同生態區位及群落,如針葉林、闊葉林、竹林、草原、灌叢、水域等。

小棲息地:鳥類在群落間選擇不同部位,例如不同鳥種選擇不同垂直高度覓食。

覓食:野鳥能充分利用生態空間避開競爭。

因此在建造野鳥生存環境時,應考量利用多層次結構,加上不同群落適當分配。

飲水與水浴:野鳥需要水分供應。可提供鳥浴台吸引野鳥前來淨身。

庇護所:供野鳥築巢、產卵、育雛之隱密場所。躲避惡劣氣候或捕食者侵襲。

其他:特殊生態區位或環境,如砂浴場、草原等。邊際交界區域的複雜多樣性棲地。

(二)配合野鳥繁衍覓食的綠化技術

遮蔽林:

1.設在基地外圍,是鳥類活動最佳場所。

2.以大喬木為主體,周圍為小喬木及灌木。

3.寬度最少20公尺之林帶,與溪流直角配置。

4.以容易造成鬱閉的速生樹種為主。稍密植,以正三角形為佳。樹高10公尺時進行間伐以利灌木入侵。

逃避林:

1.避免外敵侵害,野鳥可以急速躲避的場所。

2.由大、小喬木及灌木均勻配置,通常林冠與林緣較為密閉,由大、小喬木及灌木組成之複層林最佳。

食餌林:

1.以鳥餌植物為主,由各級不同高度林木組成,寬度至少10公尺帶狀林帶。

2.樹種10種以上,具有不同開花結果時期。

3.邊緣密植,內部疏植,區域內提供流水通過。

繁殖林:

1.提供野鳥產卵育雛的場所。

2.設置地點應陽光充分,有適當濕度,且有緩傾斜地形。

3.週邊與外界稍隔絕,由密林包圍更佳。

4.森林施業應慎重,繁殖期不採伐及清掃地面。

水的供應1. 提供野鳥飲用及洗浴使用。2. 設置水浴台。3. 水池四周種植小灌木提供掩護及野鳥停棲。

其他

砂浴場:提供鳥類砂浴。

鳥巢箱:提供鳥類營巢及觀察生態使用。

食餌台:冬天食物缺乏時可考慮提供飼料。

穀物種植區:吸引食穀性鳥類。

(三)河川地野鳥公園

遮蔽林及山鳥食餌林:阻絕外界噪音及干擾,通常設置於最外圍。

泥濕地:提供淡水性鷸科、鷺科、雁鴨棲息,也是沙洲上鳥類在漲潮時的逃避場所。

濕原地:由浮水及挺水植物組成的溼地,包括高低莖草本植物,通常作為水鴨類的覓食及隱蔽場所。

砂礫地:提供鷸科活動,也是燕鷗及鷸科築巢的環境。

淡水池:主要使用對象為野鴨。可栽植挺水植物供水鳥利用。

鹹淡水池:受潮汐影響的水域,提供鳥類休息及覓食使用。

農耕地:非必要,但此處可吸引食穀鳥類聚集。

 

二、建立蝴蝶園

(一)蝴蝶的基本生態

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階段。

幼蟲期為最主要的營養攝食階段,多數蝶種只攝食少數幾種植物的葉片,甚至也有單一食性的蝶。

成蝶蜜源植物則多不受限,且與幼蟲食草大多不重疊。

多數蝴蝶以5~7月最多。

(二)蝴蝶園的建立準則

無強風、陽光充沛的環境。

蜜源植物的選種與配置

蝴蝶幼蟲的食草、食樹選種與供應

園中設置淺水塘,並擺設圓石或假山石。

可人工供食、供水

殺蟲劑的使用要格外注意

植物栽植需有層次

(三)蝴蝶園配置原則

中央賞蝶步道,便於欣賞兩側蝴蝶。

蜜源植物以配置於賞蝶步道兩側,以多樣化色彩化為主,且由矮至高安排。注意植栽寬度,以遊客能仔細觀賞蝴蝶之距離為限。遠處則配植幼蟲食草食樹。

需配置流水,供蝴蝶飲水。

蜜源植物栽種處應日照良好,促進生長開花旺盛以吸引蝴蝶前來。

迎風面需以耐風植物,喬木與灌木配合建立擋風樹籬。

塑造賞蝶園景觀,中景及近景盡量選取觀賞性高的植物。

 

生態綠化

(一)生態綠化的定義

理念與做法源自19世紀的德國。

以生態學的自然法則所實施的綠化工程。

根據當地「潛在植被」,以人為方式誘導生長,加速「演替」的過程。

綠化後的植物社會能儘速與相鄰地區契合,並融入地域性生態體系的運作。

(二)生態綠化的理念

森林組成在時間上由非耐蔭樹種演替至耐蔭樹種。

在空間上由單層林轉變為多層次樹林。

由多種植物構成,歧異度高。

多樣性的植物生存環境,各樹種競爭小互利多,自成安定生態系。

生態綠化的樹種以當地潛在植被演替過程中優勢種類為主要培育對象,使植物群落與相鄰地區吻合,並融入地域性生態體系。

(三)生態綠化的步驟

潛在植被調查

確認當地植被演替過程中的優勢樹種

植栽選種

至少選擇20種木本植物,其中15種為喬木。

使用容器育苗之小苗與鄉土樹種。

綠化基地土壤處理與改良

注意土質、含水量、養分、土壤厚度等。

植栽配植



水生植物與水岸、海岸的植栽

 

一、水生植物的應用

生活在水域,除了浮游生物以外所有植物的總稱。約佔所有植物種類的2%。

機能:

調節氣候;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供水中生物呼吸;水中生物的庇護所;扮演水域中的生產者;減少水面反光,增添水面景色;減少水面蒸散,改善水質

分類:

1.水中生態:浮水植物、水中著生植物、水中根生植物

2.需水狀況及根部附著土壤之需要:

a.好水植物(需生活於水中,離水無法生存)

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移植物

b.耐水植物(具有水陸兩棲性質的植物)

 

二、河溪護岸植栽設計

(一)植栽設計的考量

生態考量:建立濱水區永久植生帶或生態造林計畫。栽植誘鳥、誘蝶原生植物,並避免具侵略性外來種。

景觀考量:利用變色葉或賞花、賞果植物增添兩岸景觀變化。

安全考量:於結構性護岸的隙縫中栽種固土性強的草花、蔓藤類植物,或具有柔軟枝條的喬灌木。

遊憩考量:導入親水遊憩活動的河岸,可利用多層次水生植物過濾水質。

(二)植栽設計原則

1.提防護岸:

堤防護岸可供植物生長範圍狹窄,主要以客土或設置植栽槽增加植物生長範圍。

植物材料多選擇蔓藤植物懸垂或攀爬於混凝土表面,堤頂挖植穴栽植喬灌木,堤腳及淺水灘栽種水生植物。

大多選擇成長快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

於天然資材運用較多的河岸或多孔性護岸地區,可選擇鄉土植物,以保持與當地自然環境一致。

2.河濱公園:

利用植栽美化人工構造物,如堤防、防洪牆等,以加強工程設施物與整體環境的協調。

植栽綠化宜採取低密度栽植手法,並以較自然的設計使視覺更寬廣,建立流暢動線。

植物材料盡量選用原生鄉土植物,使植栽適應及生育狀況較佳,減低病蟲害發生

3.生態綠化:

河岸的生態綠化栽植,除考慮植物之生理生態習性及視覺美化外,應考量是否具備邊坡穩定與土壤保育功能、調節氣候功能,及符合生態效益與植物材料供應來源。

盡量避免破壞自然的生態環境與景觀,使用材料宜使用接近當地自然狀態的植物材料與石材,避免自我主張意識強烈的造型。

利用植物使工程結構物融入大自然中,並多採用鄉土植物。

 

三、海岸植栽設計

飛砂—定砂植物、深根強健、莖觸地且水平根發達、耐砂埋、耐乾旱。

風害—抗風性強植物、深根系且根系強健、枝幹強勁。

潮害—抗潮植物、葉片厚實、革質葉片、葉片角質層厚。

土壤鹽害—耐鹽性植物、革質葉片或具鹽腺。

土壤貧瘠—耐貧瘠植物、具有根瘤、具有菌根。

高溫乾燥—耐旱植物、耐高溫植物、葉片厚實、革質葉片、葉片角質層厚。

 

生態池的設計

1.生態池營造步驟與流程

規劃目標與範圍確立>基地環境與生態調查>設計構想與方案>方案評估>設計方案確立>發包施工>完工驗收>維護管理與後續監測

2.生態池規劃設計原則

功能、位置、造型、構造材料、池水、植物、動物、使用及分區

3.生態池施工原則

施工方式以生態工法為主。

盡量以人工施做,避免重機械開發對生態造成直接且嚴重破壞。

施工期盡量避開生物繁衍期。

施工可考量臨時遷移當地物種,等完工後再遷回。

考慮留置現存植生,以利後續取得植生材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雪鶴 的頭像
    雪鶴

    雪原鶴舞

    雪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